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新方法理解新世界——读《社会学前沿九讲》

 

  《社会学前沿九讲》,米歇尔·维沃尔卡著,王鲲,黄君艳,章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文中引文皆引自本书。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多元而又复杂的历史时期。恐怕没有任何历史时期,世界能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联系起来,也恐怕没有任何历史时期,世界会面临如此众多且严重的问题。贝克认为社会现在已经进入到了风险时代,而不确定性,也确实把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表述出来了。贝克的分析虽然有其道理,也被不少学者认可,有其是现实中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都证明了贝克言论的正确性。然而,社会发展太快,已经使社会学知识显得过时,甚至变得没用,需要不断更新研究方法,并采用新思维,研究新社会。《社会学前沿九讲》是理解我们所生活世界最新的著作之一,其“首要目的是推出最有潜力的分析工具——那些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分析工具”(P2)。这个目的决定了作者研究的重心,即他“的兴趣不在于研究、梳理过去的得失,而在于构想未来,并将恰当的工具提供给我(作者)的读者,鼓励他们能够同我(作者)一样构想未来”(P2)。研究、梳理过去的得失诚然也很重要,但是过去已经是过去,虽然不能被遗忘,却也不能一直沉湎其中,从而忽略了生活在当下的重要性和意义。

  今天的时空完全是压缩性的,地球村完全名副其实,谁也不能拒绝全球化,同时谁也离不开全球化。“我们的存在是处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影响着我们的存在”(P4)。全球化时代,需要全球化思维,任何国家在考虑问题和做出决策时,不能只考虑自己,而忽略其它。如果总是只考虑自己一意孤行,最终的结局就不仅是损人不利己,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安宁与稳定。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相违背的,是不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也终将会被历史所淘汰。对主体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主体“是通过将自己已获确认的自由,与经历过、接受并再诠释的经验相结合,来实现个体(或群体)作为行动者的构建”(P15)。主体是一个抽象概念,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是具有一定自由和经验的行动者。当没有一定自由,没有一定经验,同时也没有行动时,是不能算作是主体的。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既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现在的人无不受全球化的影响和制约,伴随现代先进的传播手段,人的行为不知道有多少是为自己。“全球化即主观经验控制了身体;身体活动遵从了金钱、媒体、广告和经济知识的逻辑,身体也成为主体化与主体加工的场所”(P17)。素颜出门会成为一件丢人的事情,不就是因为化妆增加了过多的装饰吗?实际上,装饰过程就是在主体化或构建主体。每个人都在按照接受到的信息加工主体,主体变得没有了自由,甚至没有了灵魂。“人从来不只是外在力量的玩偶”(P25)。玩偶有人形,却无人心,它与人最大的区别便是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如果人任由外在力量摆布,那与玩偶则无异。没有主见的人,比玩偶强多了,可又有多少人会喜欢这样的人。人的思想性、能动性、创造性,注定会打破社会对其的束缚。因此,成为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主体,而不是一个完全靠主观经验判断并受外在力量控制的主体非常重要,也很必要。

   “作为主体意味着承认所有人类都能够成为主体”(P37)。这表明主体是相互的,即相互为主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明显是不平等的,我们往往重视并肯定主体,忽略并轻视客体。比如,传统的教学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老师是主动传授知识的人,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主客体的不平等关系,在过去被人为是天经地义的,到了今天则遭受到了最严厉的批判,因为大家发现,教学质量在下滑,好多学生都不认真听讲。原因在哪里呢?有人发现是教学方式不当,即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主体,而不是客体。这种认识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也有很多学校在提倡在做。在这里,我不对学生是否应该成为主体作过多评判,也不讨论到底谁为主体,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我想说的是,要成为主体是需要条件的。为什么老师容易成为传授知识的主动者,即成为主体,而学生只能成为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即成为客体呢?当这样问时,我想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因为老师拥有知识和经验,而学生则没有。过多或过早提倡学生的主体性,是不是就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呢?现实会告诉我们答案。真正的知识是不热闹的,也不是通过改进方法就能让学生学到。其实,真正的学习是坐在冷板凳上,踏踏实实学。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就是如何坐冷板凳,而不是扔掉冷板凳,轻松学习,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学海又无涯,只有苦中舟”。

  关注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爱好,也是社会学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社会学将自己所有的理论和实践的领域都留给了人类最黑暗的方面”(P39)。关注黑暗面,就是在关注社会问题。我们不能怕关注黑暗面,因为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味的逃避,只能是将问题严重化,并产生新的更加严重的问题。由此可见,社会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不能拿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去衡量它,更何况,它关注的是社会效益,不是经济效益。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社会效益的社会或者社会效益低下的社会,该有多糟糕。最后,对于主体的理解,必须明白“主体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而是分析的工具”(P44)。

  世界已经全球化,而且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我们应当学会‘全球思维’”(P46)。大国要有大国担当,小国要有共同体意识,绝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仅在民族国家范围内考虑问题。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反映出我们的软肋,也看到美国的出尔反尔,是多么的让人无法忍受。通过中美贸易摩擦可以看出,美国没有大国担当,而中国时刻在关注人类命运。我们有我们的底线,但是绝不会损人利己,更不会损人不利己。“全球化是一种无疆界的资本主义的胜利,它藐视国家,以建立开放的全球性的市场”(P48)。在建立开放的全球性市场的同时,国家也不会闲着,像美国在就为自己的贸易逆差寻找借口,通过国家的力量干预市场,却依然不忘鼓吹市场自由。全球思维,并不意味着国家会任由资本随意流动,强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弱国的利益即是明证。全球思维,其实更多意味着要明白风险、挑战等来自世界,不再是单一民族国家,其应对起来更麻烦,也更困难。全球化除了有风险、有挑战外,同时也有发展机遇。“全球化是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重新诠释、重新组合的文化进程,因此非常有利于创造”(P56)。创造过程更多是一个异质同化、共融的过程,开放性的全球化为异质同化和共融提供了一个前提。这就是对所有人开放,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交流,有机会发现彼此的差异和优点,从而为改进彼此,共同发展创造了可能性。这是全球化的积极方面。不过,全球化的消极方面与它的积极方面一样明显。“全球化改变了全世界的期望与期待,但它并不给所有人参与分配成果的机会,它并不必然促进个体或群体行动能力的提升”(P57)。所以,全球化存着这不平等,即要求所有国家在全球化面前一律平等实际是最大的不平等。“社会学面对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关系的空间和形态侵入了‘国际关系’的传统空间,结束了国家近乎垄断的角色”(P67)。可见,社会学的功能是如此之强大,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否定它的存在。如果拿一些无关紧要的标准去衡量社会学的重要性,那会让多少人失望。已经步入到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不是在想着如何将社会学发展得更好,而是依然在为社会学正名,以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这不是一种最大的悲哀吗?如此的思想观念,不也正好证明社会学有存在的必要吗?不过可怕的是,这样的观念也会将社会学推入深渊,毕竟它是社会学存在的否定因素。最终的结果是有研究社会学的,有搞社会学研究的,却难以看到社会学的专业或学科。

  “社会科学有什么用?社会科学给社会带来了知识”(P77)。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实用主义,但是却不能阻止实用主义者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行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即是真理”显然是比比皆是。“社会科学努力将思想和事实、抽象思考和具体工作(田野调查)联系起来”(P79)。不这样做,怎么知道思想是否正确;不这样做,怎么让抽象思考有其载体。从事社会调查,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它是理解实际情况最佳的也是唯一的手段。为了使结论更科学,或者看上去更科学,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使用一些软件进行分析,会让结论更容易让人相信。所以,这是一个重视研究方法的时代,而会使用一些分析软件得出结论比结论是否正确更受人喜欢。“选择用一种方法而不是另一种,是根据研究对象而定的”(P81)。不是所有的研究方法都会有效,不是所有的研究方法都适宜研究对象。不顾研究对象,盲目选择研究方法的结果只能是华而不实或哗众取宠。社会科学的地位一直不高,与自然科学相比,类似于嫡出与庶出的差别。“社会科学可以提供许多的‘知识分子’,但是总体来看,社会科学支持的政党、革命团体、民族解放运动的行动者们,都没能给社会科学带给他们赋予自然科学及哲学的那种合法性”(P85)。因此,轻视社会科学的境况在今天依然没有多大改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必须要相适应,自然科学越发达,越需要社会科学引导,否则自然科学会迷失方向。自然科学产生的问题,可能会引发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自然科学本身可能就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因为它是没有判断和价值的,与自然科学相比,这是社会科学的优点。既然如此,谁又能否定社会科学,不重视其发展呢?

  在这样一个有着很多不确定性的时代,专家意见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形成所谓的权威解读。专家所说的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专家只带来了知识,仅此而已”(P91)。在自己无法做出判断的时候,专家的意见很重要,至少可以成为一种参考意见。现实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所谓的专家,其言论的真实性值得商榷,甚至不能保持价值中立,被调侃为“砖家”。更多时候,“专家们主要是通过技术性的立场带来合法性,帮助媒体完善了调查资料”(P91)。因此,我们不能不信专家,也不能全信专家。

  关于社会运动的研究,时间也并不久远,“社会运动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诞生至今不过50年”(P107)。50年对一个人来讲是多半生,可是对一门学科来讲,显然属于刚起步阶段。想到社会运动,最容易想起的是工人运动。“工人运动的主体具有集体性和社会性,‘新社会运动’则具有独特性,并绝对具备文化性”(P124)。文化性是新社会运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也是其独特性的一个有力证明。在全球化到来前,社会运动主要局限于民族国家范畴,现在的社会运动则在突破这个界限。差异随处可见,尤其是带有宗教特性的差异更是比较明显。今天的差异,无论承认与否,依然与宗教有着紧密关系。除了宗教可以作为差异或区别的因素之外,剩下的当属文化。“文化差异不仅仅存在于与民族国家时空有限吻合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当中,它们也会带来政策的变化,会促使人们在考虑到这些转变的基础上采取司法措施”(P164)。当不能容忍其它文化存在时,就有清除或驱逐这种文化的政策出现,德国曾经的反犹主义及其行动就是证明。今天依然有种族歧视的情况出现,比如国人出国旅游或华人在美国或其它国家就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甚至连当地的警察也会加入进来欺负他们。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像中国这样求同存异,尤其是对待外来文化时,能够平等相待它们。可是站得再高一些,“带着我们的差异,我们能否共同生活?”(P166),则确实是一个现实难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历史,我们既熟悉却又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学过历史,知道一些史实,陌生是因为历史是曾经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教师把历史看作民族的过去,并建议学生从本民族的视角出发认识世界历史”(P194)。本民族的视角,会模糊历史事实,“民族总是有意凌驾于历史之上,让历史向它屈服、低头”(P195)。对于有着强烈民族主义的国家来讲,总是做出不愿意承认历史的事情,比如日本就否认侵华,还将侵华日军供奉至“靖国神社”,不仅如此,日本首相还要去参拜,在我们看来是侵略者的日本军人,却被当作英雄,这实在是不能接受。像日本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卑小的,因为它不具备伟大国家所具有的特质。“一个国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接受它的历史。描绘它伟大辉煌的篇章,同时也撰写它阴暗隐晦的部分”(P201)。不敢正视自己国家曾经犯下的错误,又怎么能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用错误的历史观来认识历史,不仅是不承认历史,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现状,尤其对因历史所造成的现状是他们最想彻底改变的,如日本千方百计修改安保法。

  暴力是没有人喜欢的,它总是让人觉得野蛮,而且其造成的伤害也比较大。“暴力是对个体的人身和精神完整性的否定或伤害,甚至还可能对后代造成影响,使其难以成为主体”。(P225)。因此,很多暴力造成的伤害具有延续性,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社会存在矛盾和冲突是一种常态,否认矛盾和冲突,并不能使社会安定,反而更容易使社会陷入冲突中,甚至引发暴力。“拒绝承认冲突假设本身不能确保社会秩序与安全,而是会促进发生危机行为,首当其冲的就是暴力”(P249)。当前,最严重暴力形式之一就是全球恐怖主义,就连战争在其跟前都有点失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争是挑明的,而恐怖主义的行动是不可知的。“恐怖主义是‘肮脏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它通常采取‘肮脏的’行为方式”(P257)。恐怖分子采取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或某个国家,这种方式是谁都不能容忍的,尤其是袭击无辜者、弱小者,更是让人难以接受。现在突发的一些报复社会的事件,也往往是针对无辜者和弱小者。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这样的方式确实太过残忍和肮脏。因此,建立事前预警机制非常重要,不要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发现有多种方法是可以避免悲剧发生的。种族主义的问题由来已久,今天可能已经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是种族主义者,但是其行动暴露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歧视无处不在,对于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的歧视也到处可见。生活中,喜欢一个长得白的人是有品位,会审美,可谁又愿意喜欢一个黑人呢?现在的女人脸上贴面膜,身上涂抹防晒霜等,都是为了白,而没人是为了黑。此外,美国国内针对黑人的行动,又何尝不是种族主义的表现?可以说,因种族不同所产生的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社会学前沿九讲》,并不是只有社会学知识,“它以社会学为名,却横跨社会科学各个学科”(译者序P2)。《社会学前沿九讲》更多是提出问题,为理解世界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工具和思路,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结论。“相反,每一讲都提出了一些远没有定论的争辩”(P2)。这也是《社会学前沿九讲》最大的特点。《社会学前沿九讲》阐述了九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考,这些想法和思考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和参考。另外,书中所阐述的内容远非这篇小读后感所能够介绍清楚,而且读本书也需要有一定的水平方能够有效消化,而我显然没有这个水平。对于我来讲,写这篇小读后感最多只能是抛砖引玉,期待其他读者的新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