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社会分层与流动”2015年冬季论坛成功举行

“社会分层与流动”2015年冬季论坛成功举行

 

文/学生记者:林钰芳 图/学生记者:朱舸 赵慧莹 吴尧 何璇 刘桂名

  2015年12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联合承办的“社会分层与流动冬季论坛(2015)”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纽约城市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两百余名学者及学生参与此会。

  12日上午9时,论坛准时开幕。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路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郝大海教授先后致辞。

 

 

李路路、郝大海教授先后致辞

 

  本次社会分层与流动论坛分为“社会转型与分层”、“教育与分层”、“职业与收入”、“流动人口”、“社会心理研究”、“信任与劳动力市场研究”、“阶层与阶级研究”、“教育与职业”、“方法与性别研究”、“健康与学校”十个主题,来自各高校的四十多位学者和学生应邀做了会议发言,20位专家进行评议。会议按照演讲、评议、回应、提问、再回应的流程进行,使得所有的与会人员都能在精彩的发言中学习,在犀利的评论中思考,在观点的交流中切磋,在思想的交锋中提升。

 

 

 

 与会者在发言与评议中相互学习、交流

 

此次会议的议题十分丰富,从多个层面出发,深刻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流动与分层情况。多篇论文从宏观层次对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社会流动模式进行了富有理论性的探讨,着重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分配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代际流动模式、工作流动模式的变迁。

同时,基于目前社会分层研究基础,将近一半的论文进一步讨论了社会分层的具体机制。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社会阶级的形成,社会阶级不仅仅是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人们主观阶层认同、生活方式的差异,故而从客观的社会位置到社会阶级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其中阶层认同就是重要一环,本次会议中多篇论文讨论了中国社会成员的阶层认同影响因素与变迁,以及特定群体的阶层认同状况。二是关注户籍与性别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影响,这些研究讨论了人力资本与政治资本对于农村劳动力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以及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变迁情况。三是教育不平等的讨论,在现代社会,教育是获得的重要影响因素,故而教育不平等尤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此次会议关于教育不平等的论文也是最多的,尤为突出的是越来越多的论文从教育获得不平等转向了教育过程不平等,也即在学校中发现教育不平等形成的具体机制。

 

 

点评与回应

 

除此之外,社会分层的结果也是讨论的热点。这些结果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从社会经济地位、身心传导机制、人际互动、代际流动以及宏观税负水平等方面讨论了人们身心健康、幸福感、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二是社会态度与信任方面,包括社会歧视(对流动人口的歧视,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民族歧视)研究;司法信任以及政治信任研究。三是生活方式方面,如生育行为、医疗保险参保行为。

不仅如此,此次会议还有论文对专题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会议中的许多论文在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方面均有创新,值得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

 

 

听众们认真聆听报告

 

经过了一天半的交流与讨论,闭幕式于12日上午举行,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刘欣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和点评,他认为目前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在研究内容上,分层研究已经从阶梯式阶级阶层分化转向关系性阶级阶层分化,如何有效呈现其中的关系性特征尤其是阶级阶层分化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将是重点。(2)在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上,目前以家庭为单位来看阶级阶层分化的研究尚嫌不足;高质量、有洞见的质性研究也相对缺乏;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恰当地借鉴大数据及其分析工具。(3)我国的本土经验如何放置于跨国比较视野中,成为一种跨情境的知识,值得思考和加倍努力,由此我们呼唤高质量的多国比较阶级阶层研究。

 

 

刘欣教授在闭幕式上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

 

  据悉,本次论坛致力于为社会学学者创立一个交流思想、共同促进学术进步的平台,以推动中国社会学的长远发展。